这点,咱们要从电能的储存方式来说了,再来看看它是怎样做到“供给平衡”的。
一天二十四小时里,会呈现一个用电量的高低起伏变化,像连续几座山峰一样,将其分为尖、峰、平、谷四个阶段。
用电量最高的时段称为“尖”,就像是群山之中的珠穆朗玛峰一样的存在。
当用电量来到“尖”阶段的时候,说明此时是一天之中电需求量最高的时刻,电厂会提高发电机的负荷,使汽轮机的进气量随之提高,进气量提高,又使锅炉的蒸发量得以提高,为了维持锅炉运转,就需要增加燃料。
一样的,我们就可以把用电量最低的时刻称为“谷”。用电量处于“谷”阶段的时候,是一天之中电需求量最低的时刻,所以需要减少燃料的消耗。
用爬山来作比喻,人上山时需要的体力多,下山时需要的体力少,那么人在下山的时候,自然就不可能放出全部的体力,而是将剩余的体力储存在人体当中。
电厂的智能程度也像人体一样,管理人员会视情况调整负荷,将其调低或者关停,仅仅保持能够使电厂正常运转的负荷,这就叫做“储存体力”。
简单来说,在用户不用电的时候,发电机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,存在电动势,但是不形成闭合回路,也就不会产生电流。用电端和发电端是一个产生电流的路径,如果没有人用电,发电端检测到这点,就会自动将闭合回路断开,也就不会产生电能。
就像我们的电子玩具里那种小彩灯,两头的线路合在一起小彩灯就会发光,分开了就熄灭,原理类似,都是要形成闭合回路使电流通过。
既然不形成闭合回路,那就意味着发电机没有发电,也就没有多余的电。